1分钟有60秒、1小时有60分钟、1天有24小时、1星期有7天……虽然人类制定了时间的客观计算方式,但人类却也同时对时间的流动感有非常主观的感受。b方说病人在等待病理报告到来之前那种备感煎熬、度日如年的感受,或者是我曾听过美术系研究所的学生经常一坐下来作画就是个小时过去,真的是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我们在知觉上的时间流动感是存在非常大的主观差异的,如果生活中有多一点让自己可以全心投入、废寝忘食的事情,满足感与幸福感都会大幅上升。心理学家把这种完全沉浸在当下时刻的主观经验称为心流(flow)。

    我们对心流的经验绝不陌生,而系统X地对这个概念进行探讨及说明的心理学家是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1934-),他在1975年具T地说明心流是当一个人在从事与自身之技能层次相符合的兴趣活动时,会出现一种沉浸其中,并且无视於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能够成为心流活动的关键要素在於此活动所具备的挑战X和行为者本身所拥有的技能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也就是说太难的事情会让人想放弃,太简单的事情也会让人觉得无趣,只有那些在挑战与技巧达成动态平衡的状态下,人才会进入心流状态。

    齐克森米哈里早期访谈过数百位艺术家、运动员、音乐家、棋艺高手、外科医生等等受访者,他们来自於不同文化、社会阶级、年龄与X别,尽管对每个人来说的心流活动不尽相同,但是感觉却极其类似,这表示心流经验的一致X似乎是放诸世界各地皆准的;在心流状态下,个T的思考和感觉会暂时呈现空白,感觉不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可能是因为个T在当下将所有的心理资源都聚焦在眼前的任务上,於是就没有多余的心理资源去「想太多」,连时间感也一并消失了。

    齐克森米哈里对心流的内涵提出九大面向,可让我们做为设法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一种调整依据。要特别说明的是,针对那些我们本来就喜欢的事情,要进入心流状态并不困难,你应该会很容易在回想起那些让你废寝忘食的事情时看见九大内涵的再现;我们的重点是要去针对那些你一直拖延着不去做的事情,反过来利用那些你早就T验过的心流九大内涵,采用其中可以用来帮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部分。

    首先最重要的是让活动所具备的挑战与自身所拥有的技巧之间达到微妙的平衡(challenge-skillbance)。当事件毫无挑战X,也不需要你付出什麽努力的时候,我们会呈现出一种可有可无的冷漠状态,b方说当你陷在沙发中不停转台看着那些不需要付出脑力的电视节目、不停滑动手机切换一个又一个的页面时,如果那些讯息几乎不费脑力,那你会逐渐进入一种轻微恍惚的状态,脑袋没怎麽在积极运转;科学家已经谈论过这种状态对於人类大脑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年长者而言,大脑的经常不使用与退化之间是有关连的。在这种状态下,时间也可能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但在你「清醒」过来的时候,通常伴随而来的是空虚感,而不是心流状态之後的满足感。

    当事件对个人来说太过简单,我们会很容易感到放松或是无聊;相反的,当事件对个人来说太具挑战X,以至於无法以自身的技巧应付时,则是会让人感到焦虑不安,这两种状态都无法让我们沉浸其中。

    所以简单来说,要进入心流状态享受扭曲时间的快感,我们要调整的其实只有两方面:事件的挑战X与自己的技能强度。

    会让我们拖延的通常都是那些看起来挑战X太高、太可怕的任务,前面也已经讨论过如何将大的事件任务做切割,以达到砌砖成墙的效果;切割的目的就是在於让眼前的小任务所具备的难度是自己可以应付的,那麽我们就会b较容易着手开始,一步一步进入状况,通常在这样的过程中,自身的技巧也会随之提升;相对的,如果开始觉得太过轻松,甚至无聊的时候,就是调高挑战X的时刻了,b方说在球赛竞技的时候,要让自己投入其中的话,找到与自己实力差不多的对手,才是最好的组合。

    接下来的几种面向,所呈现出来的b较是进入心流状态之後会衍生的主观感受。在心流经验中,个人会有一种知行合一(a-awarenessmerging)的感觉,就像武侠中的「意发并进」,面对眼前的任务,如何做的想法和实际行动之间几乎没有时间差距,我们在顶尖运动员和演奏家身上最能看见这种示范,他们透过大量的练习,让身心养成一种反S动作,好像根本不用思考一样,甚至有些人会出现大脑还没反应过来,动作已经先启动的状况,武侠称之为「发在意先」,这其实都是个人在心流状态时,全身心一起合作,超越表层意识速度的结晶。

    再来是在心流状态中会感受到每个细碎行动的当下似乎都会有清晰的目标(cleargoals)和立即的回馈(unambiguousfeedback),这里的目标不是指很大很远的目标,而是非常细碎的,b方说运动员的每一个脚步、钢琴家每一次与琴键的接触、外科医生的每一个动作……极细小的目标会不断得到立即的回馈,让个T不断受到鼓舞或做出立即调整,这样的过程通常也不会被意识到,只会在回想的时候重新品味,因为心流状态的一个有趣之处就在於它会让个T失去自我意识(lossofself-sciousness),这里说的当然不是昏倒的那种失去自我意识,而是你会因为太过投入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麽,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就是「回过神来」而脱离心流状态、「想太多」而离开心流轨道了。

    另外不难想像的是,你会感觉到自己全心专注於手边的工作(trationoaskathand)、拥有极大的掌控感(serol)。然後就是一般人b较常提到的时间感的扭曲(transformationoftime),常见的时间感扭曲是「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或是前述提到的美术系研究生,低头作画,回过神来已经天黑,不知不觉过了个小时;但时间感扭曲也有相反的状况,就是那种以为过了很久,其实没那麽久的状况,这并不是在无聊的课堂上扭动着身T等下课却觉得时间过很慢的状况,因为那一点都没有心流其他面向的特质。心流中的时间感变慢时常发生在「短期间内做了很多事情」的活动上,b方说花式滑冰的运动员,往往得在极短的时间内高速进行许多动作,或是进入心流的上班族在一个上午做了b平常还要多的事,由於一样的时间内塞了b平常还要多的事情,意识便会产生「做了这麽多事情,平常应该是过了多久」但其实并没有那麽久的反差。无论是哪一种时间扭曲感,在事後通常都是给个人带来满足的感受。

    最後一个心流状态的特X是自发X的经验(autotelicexperience),auto=self(自我)、telos=goal(目标),齐克森米哈里将其合并,自创了autotelic这个词,用来说明人们在心流之中会得到一种内在报酬的经验,做这件事是充满了个人的自发X与自己内在的目的;在那个当下,个T不是为了未来可能存在的外在报酬而去做事,纯粹是为了做这件事而做,经验这件事本身就会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让人想要一直沉浸其中。这种状态在玩耍的小孩身上最容易看见,小孩子的玩乐就是玩乐,如果有个大人问:「你为什麽要玩?」这对小孩来说是个蠢问题,或者根本不能成为问题,玩乐本身就是目的了,哪有後面其他的?长大rEn之後,我们往往是为了外在报酬而行动,b方说薪资、升迁、成绩、学位……「做某件事本身就是享受」的状况似乎都被排挤到有空的时间才能做,甚至为了外在报酬而做事的观念还反过来伤害了纯真的享乐本质,做某些事情之前习惯问「做这个要g嘛?」「做这个有什麽意义?」拜托,想那麽多g嘛?别当哲学家了,返璞归真当个小孩吧,有些事情做了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爽、开心,这麽简单。